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,任何一个人都是时间的旅人,而相机、手机,则成了我们捕捉瞬间、定格记忆的魔法工具。它不单单是一块记录光影的冰冷的金属与塑料组合,更是情感的载体,故事的见证者。
当我们举起相机、手机,对准那些或欢笑、或沉思、或奔跑、或静默的人们时,我们实际上是在捕捉他们生命中的某个独特瞬间。那一刻,或许他们正被阳光温柔地包裹,眼眸里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;或许他们正沉浸在深深的思绪中,眉头紧锁,仿佛在思考着宇宙的奥秘;又或许,他们只是简单地站在街头,享受着平凡日子里的宁静与美好。
相机是一种传统的摄影工具,镜头下的他们,没有了日常的伪装,没有了角色的束缚,只剩下最真实、最纯粹的自我。这些瞬间,或许平凡,却往往蕴含着不凡的力量。它们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,让我们在日后的某个时刻,翻看这些照片时,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感动。
摄影,是一种艺术,也是一种修行。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观察、去感受、去理解这样一个世界上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。每当我们按下快门,其实都是在与世界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,试图透过镜头,去触碰那些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故事。
而那些被相机捕捉的瞬间,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,串联起我们生命的轨迹,让我们在回忆的长河中,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曾经走过的路,以及那些陪伴我们一路前行的人。于是,我们学会了珍惜,学会了感恩,也更加懂得了生活的意义所在。
黄志斌,就是这样一位用相机捕捉瞬间美好的人。他,一个道道地地的农民的儿子,从田野走来,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,一步步走到了今天,成为了“中国十杰摄影家”、原南通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、南通市徳艺双馨摄影家、江苏省劳动模范、南通市政协委员。摄影作品近百次在省全国、乃至世界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。然而,这些光环并未让他有丝毫的架子,他依然是那个朴实无华、平易近人的黄志斌。
回想起初次见到黄志斌的情景,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。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,肩上扛着一台老旧的相机,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。那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田野间的清风拂过他的脸庞,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。他告诉我,他从小就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,但家里条件有限,无法为他提供专业的培训。于是,他便自学成才,从不懂摄影到成为一名摄影师,这一路走来,他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努力。
黄志斌的摄影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起初,他面临着“水土不服”的困境。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巧,他的作品总是显得生硬而缺乏灵魂。但他并没有气馁,而是更努力地学习。他借阅了大量的摄影书籍,观看了无数的摄影作品,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经验。摄影艺术才是他一生的梦想。1986年,黄志斌走进了全国知名摄影家纪因开办的摄影知识培训班。从那时起,黄志斌开始在智力上投资,除订阅《中国摄影》等10多种摄影专业报刊外,还自费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脱产学习两年。他的毕业论文《摄影必须有超前意识》获得最佳论文奖。他还拜已故电影、摄影艺术泰斗吴印咸,中国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、专职摄影师吕厚民,原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、儿媳邵华,原江苏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等为师。还有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明、清华大学韩子善教授也是他的良师益友。终于,他的作品开始有了质的飞跃,他的名字也逐渐在摄影界崭露头角。
黄志斌的摄影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文关怀。他善于捕捉那些平凡而真实的瞬间,将它们定格在镜头中,成为永恒的记忆。他的作品中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,也有温馨的人文场景。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,让人在欣赏的同时,也可以感觉到其中的情感与温度。
2002年,由中国摄影家协 会、甘肃省委宣传部、甘肃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《丝绸之路 》摄影大赛,黄志斌作为江苏参展(赛)的代表,有25幅作品入选。一幅题为《丝路风情》的作品,是他在甘肃一个海拔4200米的高山上,在沼泽地义务推一辆啗入泥洼的汽车场面,在这次大赛中获二等奖。
1999年琛冬的北京,寒风凜冽。长城上空繁星光点点,黄志斌攀上八达岭长城顶峰,他拿出相机,镜头对准长城前的北京,以光圈16并采用多次曝光技术按下快门。这张题为《龙门》的艺术照,不但取景独特,感光好,而且富有创意。2001年4月,在国家文化部、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举办的来自亚、非、拉、东欧、北美10多个国家艺术摄影家参赛的国际艺术摄影大赛中,黄志斌的《龙门》荣获铜牌奖。这幅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。1997年9月,他在上海浦东大桥下捕捉的一个小孩在阳光下聚精会神读书的照片《阳光下》又获全国艺术摄影大赛银奖,被国家文化部艺术馆收藏。2007年10月,在中国第12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上,他选送的摄影作品《大海的微笑》榜上有名……40多年来,黄志斌先后在国家、省、市刊物上发表艺术摄影作品1500余幅,其中荣获国际级摄影作品铜牌奖1幅,人选2幅:荣获国家级银奖2幅,铜奖1幅,入选34幅。还曾在2005年日本举办过1次摄影交流展,他的名字和部分摄影作品被收入中国摄影名家全集。
黄志斌被评为南通市首届十佳摄影家。鉴干摄影事业上的成就,他还南通市民营企业家党委吸收为党员,二次被南通市文联评为徳艺双馨摄影家。他还是一位乐于助人、不计名利的好人。他曾经说过:“摄影不仅是我的爱好,更是我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。”他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了无数美好的瞬间,也为许多人留下了珍贵的回忆。他甚至还为一位已经退休、现在已故的老市委书记开车八年,这份深情厚谊让人感动不已。
黄志斌还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。几年前他老家,通州市四安镇谢坝村6组有一个因车祸撞断了脊柱的农妇朱建,高截位瘫痪卧床不起,纯农户的她无法支付昂贵的医疗费,黄志斌先后多次出资为她看病。1984年底,一精神病患者放火
烧了三家农房,黄志斌从火海里救出一位70岁的老人和一个小孩,并组织全村人进行扑救。每当抗洪救灾或是捐助特困生,他总是慷慨解囊,先后捐款达20多万元。从1986年起,黄志斌在每年五一劳动节那天免费为劳动者拍照,先是一寸黑白后来有了彩扩就免费拍一寸彩照。他还免费为70岁以上老人拍标准照,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。近几年还免费为老人拍证件照,据相略统计黄志斌先后为人们免费拍照数万人次。他当选为南通市政协委员将届满,他用行书写了一个条幅:用摄影艺术的智慧追求真,用道德的准绳追求善用激情的姿态追求美是摄影人的职责。这既是黄志斌的自勉,也是黄志斌艺术人生的记录。
黄志斌的摄影生涯中,还有五次排“长龙”的故亊让人印象非常深刻。1984年,他在上海买了一台一次成像相机,在狼山法乳堂前为游客拍照。由于他的作品生动有趣,很快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排队。那一天,队伍排成了长龙,黄志斌忙得不可开交。但他却乐此不疲,因为他知道,他的镜头正在为这些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。
1989年,黄志斌又利用135国家专利技术拍证件照。这一次,他的技术更成熟,作品更加精美。同样,他的摊位前又排起了长龙。人们纷纷赞叹他的摄影技术,他也因此收获了大量的粉丝。
1995年,黄志斌投资购买了扩印机。这一次,他的生意更加红火。他的作品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,还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光顾。他的摊位前总是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。
2000年,黄志斌又转机接拍。他的摄影技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。他的作品不仅构图巧妙、色彩鲜明,而且充满了情感和温度。他的镜头下的人物栩栩如生、形象逼真,仿佛就在人们眼前。这一次,他的摊位前再次排起了长龙,人们纷纷争抢着与他合影留念。
2024年,是黄志斌摄影生涯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。他的店庆40周年活动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。这一天,他的摊位前再次排起了长龙。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,只为一睹他的风采和作品。黄志斌也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个难忘的时刻,为他的摄影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五次“长龙”故事不仅见证了黄志斌摄影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成长,也见证了他对摄影事业的热爱和执着。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无数美好的瞬间和珍贵的回忆,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温度。
黄志斌的摄影作品不仅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,也给他带来了无数的荣誉和奖项。但他却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和荣誉。他总是谦虚地说:“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儿子,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足够了。”他的这种谦逊和低调让人更加敬佩和尊重他。
在黄志斌的身上,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品质:热爱、执着、谦逊和低调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精神和人文关怀。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:只要心中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,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身个人的辉煌人生。
黄志斌是一位真正的摄影大师和艺术家!他的作品和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!感谢他为这样一个世界带来了如此多的美好和感动!愿他在有生之年,继续用镜头记录更多的美好瞬间和珍贵回忆!同时预祝他笫六次个人摄影展隆重举行和《我镜头里的父老乡亲》摄影集问世!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